非遗保护 INTANGIBLE

省级非遗项目《十里坪》

日期:2022-11-30 10:38:29 阅读:1160
分享到:

十里坪

 

基本内容

《十里坪》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通(江)、南(江)、巴(州)、平(昌)三县一区的长篇叙事诗。巴中东临达州市,西抵广元市,南接南充市,北连陕西汉中市,是北高南低的大山区,秦汉时米仓古道纵贯全境,是上通长安,下达成都的交通要塞。巴中人善歌舞,典籍文献记载甚多。《巴州志·风俗篇》有载:“康熙雍正年间,春田栽秧,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,曼声而歌,更唱迭合,丽丽可听,使耕者忘其疲,以齐功力”。由此说明,巴中人唱民歌历来已久,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并自发式传承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从长篇叙事诗小调《十里坪》的内容上推断,其产生的年代至少应在明清时代。

    《十里坪》的唱词从序开始进入主题,故事讲述了马公子从一见钟情、到夜半相会、再到两情相悦、最后小姐自缢而亡的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。其叙述有详有略,叙述角度时有转换,语言清新明朗,比喻精美绝伦,是可以和《孔雀东南飞》媲美的优秀的民间长篇叙事诗。

民间叙事诗实际上是一种说唱文艺。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均可,不需任何道具,无相关器具、制品。民间叙事诗在民间流传成一种说唱文艺,靠民间艺人口传身教,自发式承传。说唱文艺中的歌词部分,解放前有极少木刻版本或手抄本流传于民间,各种版本几尽绝迹。

 

历史渊源:

秦汉时,米仓古道纵贯全境,是上通长安,下达成都的交通要塞。巴中人善歌舞,典籍文献甚多。《巴州志·风俗篇》有载: “康熙雍正年间,春田栽秧,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,曼声而歌,更唱迭合,丽丽可听,使耕者忘其疲,以齐功力”。由此说明,巴中人唱民歌历史悠久,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并自发式传承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从《十里坪》小调的内容上推断,其产生的年代至少应在明清时代。

 

 

主要特征:

1、歌词特征:《十里坪》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,全诗498行,一韵到底。其写作手法多用赋、比、兴。故事情节完整,线条清晰,人物形象鲜明,比喻新奇鲜活,排比对仗工整,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,文学语言准确生动。如:“我今说了这半夜,姐姐还是不动心,就是高山也变矮,就是死人也还魂。就是鳌鱼也眨眼,就是懒龙也翻身。铁打心肠也变软,泥塑木雕也敬灵。世间只有黄连苦,我比黄连苦几分”。又如:“哪有人前不说好,哪有背后不说人,麻布口袋初见面,纸糊灯笼怕火明。燕子衔泥嘴要稳,蚕子吐丝肚内存”。有感人的艺术魅力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

2、音乐旋律特征:《十里坪》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    羽调式;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。不管歌词多长,均用此曲反复咏唱,其唱腔悠扬婉转、低沉哀怨,伴随歌词,情深意浓,催人泪下。

 

重要价值:

(一)历史价值:《十里坪》取材于民间爱情故事,生动地反映了巴山人在特定时代的情感生活和社会现状,因此,它是记录社会历史的典籍,研究巴山人特定历史下的伦理的佐证,是承载巴山人风土人情、生活习性、爱情婚姻的载体。

(二)艺术价值:《十里坪》长达498行,歌词以七言格律为主,在运用赋、比、兴手法上独具匠心,想象力极为丰富,人物对话形象传神,人物内心刻画入木三分,所表达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悲剧性的结尾催人泪下,令人回肠荡气,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绝唱。音乐婉转凄美,反复咏唱,词曲情境交融。中国民间文学理论家洪钟先生曾说:《十里坪》是汉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最有价值的长篇爱情题材的叙事诗,它可以和藏族的长篇叙事诗《格萨尔王传》媲美。